学校规划
学校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规划编制 >> 学校规划 >> 正文
www.asia28365.com“十一五”发展规划
作者:规划科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16:15 点击:

 

   为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切实增强为国家和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www.asia28365.com“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一)“十五”主要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学校较好地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在总体水平、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办学条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21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特色与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学科整体实力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零个增加到 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现在达到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九五”末的4个增加到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现在达到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九五”末的39个增加到147个。此外,学校还获得了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日制本科专业由“九五”末的47个增加到71个,建成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13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

 

——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前进,学校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4400多人。2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古汉语专业博士生唐贤清的毕业论文不仅实现了我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省属高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学校依托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工程计划,实行“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等“三级两类特聘教授”制度,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现有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学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了61.52%,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2.44%,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22.710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项,比“九五”增长460%;国家863计划子项目10项,国家973子项目6项,国家重大前期基础研究项目3项,总项目数比“九五”增长433%。在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获省社科基金项目251项,比“九五”期间65项增长了286%,连续四年在省社科基金立项数方面位居全省第一。SCIE收录论文总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6位;EI收录论文总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65位。刘筠院士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和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以张健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59个创新团队之一。“异源四倍体鲫鲤鱼和三倍体湘云鲫(鲤)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十五期间,学校先后与湖南教育学院、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重组,办学空间得到了拓展,校园面积由2000年的1867亩增加到2516亩。新建、扩建用房面积18. 6 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由“九五”末的12788万元增加到34345万元。图书文献资料数量由“九五”末的180余万册增加到317余万册。

 

——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先后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成功召开了学校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落实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了议事程序,强化了民主管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典型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因抢救落水少年而献身的全国优秀大学生陈野平和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学生干部李春华。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建设,都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与此同时,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www.asia28365.com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的办学实力以及“仁爱精勤”的师大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基础。特别是通过“十五”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品位大大提升,为学校“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困难。从外部条件来讲,作为一所地处内陆的省属师范院校,在地域、信息、竞争力等诸多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还处于劣势地位;从内部基础来讲,学校在内部环境和条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上,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国家对办学条件要求的提高,学校在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学生住宿条件及活动场所等后勤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改善。

 

2、科学研究上,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宏观视野急需进一步开阔,科学研究的前沿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学科交叉、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3、教学教改上,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4、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太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拔尖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兴学科和薄弱学科师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后备力量的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人才培养上,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自主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强,文理相通、理工交融的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集中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推进学校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大学自身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以贡献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我校作为一所长期服务于湖南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坚持走教师教育特色之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为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立足湖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内涵、强化特色、跻身一流”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弘扬教师教育特色,继续朝综合性运演,继续朝研究型提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 办学定位

 

立足湖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各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

 

(三)总体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稳固保持在湖南省前3位,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和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后勤服务、环境美化、办学效益等方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1、学科建设

 

在建好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与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的、特色鲜明、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通过学校三级四类重点学科建设,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综合指标稳固保持在全省前3位,部分指标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确保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整体验收,确保顺利进入“十一五”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层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好已有的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

 

——新增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1-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努力实现理科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新增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左右二级学科博士点(含一级学科覆盖);新增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点(含一级学科覆盖),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到“十一五”末,使学校博士点、硕士点总数(含一级学科覆盖)分别达到65个、160个。

 

——力争建立研究生院。

 

——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3个。

 

——建成3-5个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或学科方向,10个左右居于全国先进水平的骨干学科或学科方向。

 

2、人才培养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并重、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专业素质提升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并重的方针,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坚实牢靠的专业知识,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良好健全的个性品格,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及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适度控制成人教育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总体规模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2万人左右,在校研究生、留学生6000人左右。

 

——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45门,省级精品课程68门。

 

——做好迎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工作,确保成绩优秀。

 

——进一步办好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等现有的1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力争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基地;

 

——加强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新增省重点本科专业68个,遴选若干其它本科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初步建成适应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建设10-15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秀教材。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在办好5所附中和3所省级附属医院的基础上,创办一批教改实习基地,使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科研、教育实习和综合实习基地达到180个。

 

3、科学研究

 

努力构建与逐步完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三大体系,强化精品意识,形成拳头产品。  

 

——科研综合指标稳固保持在全省前3位,部分指标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自然科学方面,年度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应用年收入比“十五”有较大增长,年出版著作50部以上,年发表论文900篇以上, SCI论文收录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列,省部级以上获奖项目每年达3项以上;社会科学方面,年度科研经费比“十五”有较大增长,年出版著作200部以上,年发表论文1300篇以上,省部级以上获奖项目每年达30项以上。

 

——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120项左右,省级项目700项左右。

 

——力争科研经费文科每年1000万元左右,理科每年5000万元左右。

 

——力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每年5项左右。

 

——组建若干个重大科研基地,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理顺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机制,形成产--研联合体。

 

——加强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力争35项成果进入中试开发及产业化。

 

4、队伍建设

 

合理控制规模,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整体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稳定骨干队伍,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力争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5人。

 

——力争12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3个团队入选省级创新团队计划。

 

——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810人,新增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

 

——2010年,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750人以上,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0%以上。

 

5、对外交流与合作

 

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采取引进国外智力、招收境外学生、派遣教师和学生赴境外工作和学习、实施合作科研与合作办学、召开国际性会议等方式,建立全方位、宽渠道、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扩大学校海内外影响。

 

——巩固和发展同60个左右境外、国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与国外合作办学新途径。

 

——进一步扩大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和海外留学生规模,同时,进一步扩大派遣在校学生赴海外留学或短期研修的规模。

 

——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力度,争取与国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在国外建立12所“孔子学院”。

 

6、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提高校园网络运行速度,丰富网络和图书资源,建好多媒体教室和基础实验室,充分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建设好学校主页,丰富网络内容,及时、准确地对外提供更多的反映学校发展的动态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

 

——搞好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和自动化体系建设,增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到2010年,力争馆藏图书突破400万册,电子中文图书100万种。

 

——进一步建设好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若干个高水平专业基础实验室,力争评估达标率100%

 

——建设新档案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

 

7、管理制度建设

 

理顺关系,加强管理,使学校的综合管理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保证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积极探索多个校区统一运作、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

 

——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理清校、院两级权责关系。

 

——促进学校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察审计监管制度。

 

——进一步加强卫生保健事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公共医疗保健体系。

 

8、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

 

——根据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并完成如下建设项目:专业教学楼二期、文化出版大楼、音乐教学大楼二期、化学化工大楼、医学院教学楼、医学院田径场、体育教学楼、南院体育馆、高师培训楼、职工宿舍楼。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二里半校区学生食堂,加快研究生宿舍建设,逐步改造陈旧水电网管,实现电力增容,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护,美化校园。

 

9、大学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大学文化的传承与积淀,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充分阐释并进一步丰富“仁爱精勤”的校训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提倡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学术气度,积极倡导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

 

——制订学校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科学的大学文化体系,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大学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凝聚力。

 

——精心整理发掘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发挥其启智、审美和净心的育人功能。

 

——规划与修建一批文化标识和文化园区,建设好校史馆和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10、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机制和方法,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大学。

 

三、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学科建设,构筑学科高地

 

1、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建设好国家重点学科、“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按照“突出重点、分层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三级四类”重点学科体系,并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予以倾斜,健全机制,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在继续保持并发展传统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瞄准重大的科学前沿课题,大力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特别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层次和水平,注重多样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的综合化。

 

3、调整学科布局与结构。根据“尊重规律、结合实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原则,通过调整、改造与重组,逐步在学校建立起布局结构合理、互为依托、互补共生的学科群,实现文理并举,文理交融,文理相通,提高学科联合攻关的能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产生一批具有高显示度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4、进一步提高学科层次,激发学科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科的覆盖率,大幅度增列博士点和硕士点。

 

5、构筑学科依托基地。在努力建设好学校已有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在创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级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逐步完成现有基地和实验室的技术装备的改造与升级,进一步加强通用设备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为争取和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技术平台。

 

6、增强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以主干学科为基础,不断延伸研究领域,逐步形成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培养模式。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落实完善“立交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教育和其他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基础+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立交+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建立“教、学、养、考、管”相互配合的多元培养途径,倡导学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逐步推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培养方案,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和调整本科专业结构,构建专业建设的管理、保障、发展和社会评价机制;以创建优质教学为目标,启动与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工程建设;以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夯实全日制本科教育,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步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3、强化教学管理。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迎评促建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4、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学生工作改革,加强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结合,切实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三)创新科研体制,增强科研实力

 

1、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科研奖励政策和办学保障体系,全面实行开放、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

 

2、继续搞好优长学科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某一些领域研究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产生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3、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平台,选准研究方向,充分挖掘潜力,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课题和横向课题

 

4、鼓励争取更多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使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5、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在大力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应用开发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强化精品意识,产出重大成果。

 

6、注重产学研密切合作,在生命科学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方面,深入研究,寻求合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在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旅游与管理、装潢与服饰、体育与艺术、影视与出版等方面,加快建设,提高水平,创办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

 

7、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岳麓山大学城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的有关优惠政策,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密切校企合作,加强中试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国际、国内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集团。

 

(四)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干部队伍

 

1、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制度,积极加强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建设,做好人才引进“一条龙”服务工作,加大海内外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学者引进的力度。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对人才进行培养,分批确定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努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政策吸引人、以环境塑造人、以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阵地。

 

2、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着力培养与引进知名教授、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组建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培育团结向上、勇于开拓的创新团队,增强学术队伍的凝聚力和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以享有盛名的学术大师为龙头、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坚、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新团队为支撑的、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学术精良的师资队伍。

 

3、进一步加大对师资队伍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4、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打破论资排辈,拓宽干部聘任范围,提高选拔干部的学历层次,对真正有敬业精神、大局意识和驾驭全局能力的干部要大胆启用。

 

5、加大对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1、继续保持和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

 

2、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综合化的趋势,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新增部分社会急需的与经济建设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

 

3、继续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学校学科、智力等综合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注重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学校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加大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力度,开阔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努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地位。

 

5、加强与海外校友联系,争取海外校友及各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与合作。

 

(六)加强制度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按照精简效能、公开公平的原则,建立起职能明晰、运转协调的学校行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办学活力。

 

2、遵循党管干部的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职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聘任制。

 

4、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制度。

 

5、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制独立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科学制定树达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夯实办学基础,强化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6、实现后勤服务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规范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后勤服务社会化体系。

 

7、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管理民主化。    

 

(七)加快校园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颁布的办学指标要求,在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实验实习、图书资料、活动场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施等方面,逐步达到一流。

 

2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校园网络、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及自动化管理、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全校网络运行速度和网络开发应用能力。

 

3、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效能,扩充文献资料数量,增强文献资料特色,加强文献资料对学科建设的覆盖面。

 

4、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效果良好、利用率高的多媒体教室,充分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5、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利用依名山、傍名水、临名洲的地理优势,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校建设成为校区功能互补、用地结构合理、建筑布局得当、管理科学高效、内外交通便捷、格调清新典雅、景观氛围协调、文化底蕴深厚、富有现代气息的山水园林式高等学府。

 

  (八)拓宽筹资渠道,加强财务管理

 

1、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强筹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投入,争取省政府在确保现有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递增,“十一五”期间,力争获得国家“211工程”中央专项投入0.5亿元左右,湖南省政府投入6亿元左右,学校自筹12亿元左右。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产业的发展。

 

3、加强与各界校友联系,争取校友对学校事业发展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多方筹集办学经费,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及国家相关的贷款项目等。

 

5、探索并建立校内校外资源共享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效益。

 

6、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7、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计划管理。

 

(九)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改进干部作风,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能力。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制定并实施《www.asia28365.com文化建设纲要》。

 

7、加强廉政建设和法规、纪律教育,强化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职能,进一步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CopyRight @ 2013      技术支持:长笛龙吟信息科技      
电话:073188872846      邮箱:fzghc@hunnu.edu.cn      地址:长沙市麓山路36号      邮政编码:410081